张伯苓的救国教育和“南开精神”
来源😔🈷️:人民政协报
发布日期🍚:2021-04-01
浏览:17461次
著名教育家张伯苓🙅♂️,以“痛矫时弊,育才救国”为办校宗旨🧗♂️,以全面展开“德🌝、智、体🤙🏿、美👷🏼♀️、劳”教育为方针,于1904年创办了南开中学🏌🏻♀️,继而又在此基础上于1919年创办了南开大学。最终,使之成为与清华大学🪭、北京大学齐名的大学,并形成“炸不掉的南开精神”🧑🏽⚕️,成为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道奇观。 张伯苓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败给了日本,看到了中国失败的原因,是人的素养不足的问题🪅,从而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。要改变人的精神面貌♕,挺直民族的脊梁🪔⛓,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兴办新式教育🕺🏻◻️,培养出将来救国救亡的栋梁之材。他不但创办了南开中学🙅🏻♀️、南开大学🤼♀️,后来又创办了南开女中和南开小学🧑🏿🍼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南开体系🟫,造就了私人建校史上绝无仅有最完整的一个案例🟩。 张伯苓以抗日救国为缘由建校,在教学中更是以抗日救亡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事业✷。九一八事变后,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以各种方式和实际行动支持抗日👨🏿🎓。张伯苓不但发表名为《东北事件与吾人应持之态度》的爱国演讲,还对东北籍的学生一律减免生活费,学费缓交;凡因战乱而流亡关内的东北大学生🦿,南开一律向其敞开大门,助其完成学业。
此外,他还出任“天津救国会”“天津中等以上学校抗日联合会”等爱国组织的领导,担负起引领抗日的责任,发送信函和赠送物品鼓励和慰问前线抗日将士。1934年10月,在华北运动会上,南开中学的学生打出“勿忘国耻”“收复失地”“还我河山”的手旗标语,并高唱《努力奋斗之歌》,令当时出席运动会的日本驻津最高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坐立不安🧑🏽⚖️,向张伯苓提出抗议⟹。张伯苓义正词严地回答:“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爱国活动🚎,这是学生们的自由,外国人无权干涉!”
这样的张伯苓和南开让日本侵略者痛恨。张伯苓也敏锐地觉察到,日寇的对华侵略将愈演愈烈👂🏻,平津地区也危在旦夕🈶。为此,他决定在日军全面袭击开始之前,为南开学校寻觅一个安身之地👮♂️。1936年,他到四川考察𓀊,最终在重庆选购了800亩地,创办了被重庆人赞誉为“人才的沃土,院士的摇篮”的南渝中学。
果然🔡,七七事变爆发后,日寇狂轰滥炸,南开被炸成一片废墟♟。为了继续他的“救国”教育🤾🏻♀️,张伯苓果断地把南开中学迁往重庆,南开大学先迁往长沙,后又迁至昆明,与北大、清华组成西南联大,张伯苓任校委会常务委员。日本敌机仍然紧追南开不放,时常空袭轰炸骚扰。面对日寇的野蛮行径🤦🏿,张伯苓大义凛然:“敌人所能毁者,南开之物质;敌人所不能毁者🤾♂️,南开之精神✋🏽。”他以昂扬的斗志,发出“读书不忘抗战,抗战不忘读书”的抗日宣言🫵。
张伯苓毕生倡导“公”“能”教育,熔社会教育与个人教育于一炉👏,德才兼备,为公为国🔴,为民服务🚶♂️。他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,不畏艰险🛥,兴学育人,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,为我国的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👨🏼🦳。(崔鹤同)